今天和清平乐师兄探讨酸枣仁的话题,聊着聊着,说到治疗失眠,师兄说治疗失眠针灸穴位效果很好,我回答说比如照海穴。
师兄接着说教科书上的照海穴的定位有问题,我听了后感到非常的意外,就去搜了下这方面的内容,于是有了这篇文章。
图片
图片
概述
照海是一个大穴,重点穴,很有名气,也是临床常用穴位。是足少阴肾经的穴位,也是八脉交会穴,通于阴跷脉。
和往期探讨中药的功效一样,我们先列举古籍论述:
《黄帝内经·灵枢》
目中赤痛从内眦始,取之阴跷。癃,取之阴跷及三毛上及血络出血。
《黄帝明堂经》
主目痛引眦,少腹偏痛,脊伛瘛疭,视昏嗜卧,照海主之。泻左阴跷,取足左右少阴俞,先刺阴跷,后刺少阴,气在横骨上。惊,善悲不乐如堕坠,汗不出,面尘黑,病饥不欲食。卒疝少腹痛,照海主之,病在左取右,右取左,立已。阴暴起疝。痹。偏枯不能行,大风默默不知所痛,视如见星,溺黄,小腹热,咽干,照海主之,泻左阴跷,右少阴俞,先刺阴跷,后刺少阴,在横骨中。女子不下月水。妇人淋沥,阴挺出,四肢淫泺,身闷。
《针灸大成》
主咽干,心悲不乐,四肢懈惰,久疟,卒疝,呕吐嗜卧,大风默默不知所痛,视如见星,小腹痛,妇女经逆,四肢淫泺,阴暴跳起或痒,漉清汁,小腹偏痛,淋,阴挺出,月水不调。
洁古曰:痫病夜发灸阴跷,照海穴也。
这些都是照海穴的功能和主治,下面来看一看定位。
定位
《黄帝明堂经》
阴跷脉所生,在足内踝下。
《针灸大成》
足内踝下四分,前后有筋,上有踝骨,下有软骨,其穴居中。阴跷脉所生。
《腧穴名称与定位》
在足内侧,内踝尖下 1 寸,内踝下缘边际凹陷中。
(注:由内踝尖向下推,至其下缘凹陷中,与申脉内外相对。)
《腧穴学》杨甲三
照海(八脉交会穴——通阴跷脉)
【位置】在足内踝下一寸。(《甲乙》)
【取法】在内踝正下缘之凹陷中取穴。
【局部解剖】在𧿹趾外展肌止点;后方有胫后动、静脉;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,深部为胫神经本干。
可以看到,现在比较标准的定位在内踝尖下1寸,内踝下缘边际凹陷中。
图片
《针灸穴位图解》
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,针灸大成中说照海穴“前后有筋,上有踝骨,下有软骨,其穴居中”
如果按照上面这幅图片,只能满足“上有踝骨下有软骨”,“前后有筋”解释不通。
如果我们把这个定位稍微变一下,就能完全与《针灸大成》的说法对应的上:
图片
大家可以看到我画的这个红点,就是根据《针灸大成》的论述画的,完全满足了“前后有筋,上有踝骨,下有软骨,其穴居中”的说法。
我分别按压这两个穴位进行了对比。很明显,红点处感觉非常强烈,大家可以自己试着对比下。
无独有偶,刚刚查资料的时候发现了王居易老师的文章:
照海的取穴方法/王居易关于照海穴的定位,《针灸甲乙经》描述:“照海,阴跷脉所生,在足内踝下一寸。刺入四分,留六呼,灸三壮。”《灵枢》曰:“跷脉者,少阴之别,起于然谷之后……”在此,“然谷之后”指照海穴。现代针灸学教材皆把照海穴的定位写成“内踝高点正下缘凹陷处”(《针灸学》),或“内踝下缘下0.4寸”(《杨甲三针灸取穴图解》)。笔者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发现,按照此方法取照海穴缺乏疗效。笔者反复地阅读经典后才理解了照海穴准确的取法:先从内踝高点往下画一条竖线,从舟骨粗隆下缘(即然谷穴)往后画一条横线,两线交接处代表照海穴的大概位置;再用拇指在交接处按压,在前后循摸出两条筋,前者为趾长屈肌,后者为长屈肌,在这两条筋中间是照海穴。图片
这样寻找照海穴时一定要记住,“上有骨,下有肉,前后有筋”。王老师和我的看法一样,真是太感慨了,颇有种“古人与我暗合”的快意!关于照海穴的经验(以下经验搜集于网络,侵删)咽干、咽痛,检可见咽后壁有水疱,发红,刺照海穴,拔罐十余分钟,立效!干咳点按照海神效,用过N多次没有不效的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天宇优配-合法配资平台官网-配资平台最新消息一览表-股票配资平台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