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32年,郭沫若的母亲因病去世,远在外地的他收到了噩耗的同时,还收到了来自父亲的另一封家书。那封信中传来一个更为沉重的消息——郭母去世后,父亲已经做出了决策,将家产分配给了四个儿子。可是,家族中的其他人认为张琼华不应分得任何财产,因为她与郭沫若始终没有真正的夫妻关系,且郭沫若在外早已有了家庭,因此他们认为她与郭家无关。郭父在这件事上也陷入了两难,于是他决定将这个艰难的决定交给郭沫若亲自裁定。
每当他看到“张琼华”这三个字,郭沫若不由得想起了那段久远的往事——十年前,那个曾经与自己结婚的女人,以及那段充满了欺瞒和迷惑的婚姻。
回忆追溯到1912年,20岁的郭沫若正值适婚年龄,父母为他安排了婚事,很快便选定了一个富裕人家的女儿——张琼华。尽管郭沫若对包办婚姻心存反感,内心充满了抗拒,但又无法逃避父母的安排,只能提出一个条件——希望妻子不是那种束缚了脚的小脚女人。为了让儿子放心,郭父特意请来了与家里非常亲近的亲戚做媒人,去考察张琼华的情况。媒人归来后,满口夸赞张琼华的美貌与才情,并承诺她是一个有文化的女子,而且从未缠过足。郭沫若听后心满意足,便同意了这桩婚事。
展开剩余72%然而,迎接新娘的那一刻,郭沫若的心情骤然变得沉重。婚礼当天,新娘的花轿在锣鼓喧天中缓缓进入郭家的大门,郭沫若穿戴整齐,心怀忐忑地来到轿前迎接新娘。当新娘的脚步从花轿中伸出时,他猛然意识到,事情并非自己所预想的那样。看到新娘的脚时,郭沫若心中涌起了一股强烈的不安,他的内心瞬间变得空洞,所有的期待都化为失望。整个人茫然无措,不知该如何行礼,如何走进洞房。直到稍后,他才回过神来,发现自己和新娘已经坐在洞房床旁。
按理说,婚礼仪式并未结束,郭沫若必须揭开新娘的盖头,才能算是婚姻的圆满完成。他小心翼翼地伸手去揭盖头,心中或许还抱有一丝希望,觉得新娘的外貌不会太差,至少可以接受。然而,当他看到新娘的脸庞时,心中的失望彻底爆发。在他的作品《黑猫》中,郭沫若详细描绘了那个瞬间,他写道:“当我终于鼓起勇气揭开盖头时,只看到了一对毫不客气的猩猩鼻孔。”
此时此刻,郭沫若心中的新娘形象与现实相去甚远,这段婚姻对他来说,简直像是一场恶作剧。他感到自己被深深地欺骗了,回想起来,他曾形容这段婚姻如同“隔着口袋买猫儿,交订要白的,拿出去才知是黑的。”愤怒与失望让他气血上涌,顿时拂袖而去,回到房中一头栽进床上,无法自抑。至于张琼华,他并不知道她在那个夜晚的感受是什么样的,但对于张琼华来说,郭沫若的举动无疑是晴天霹雳。
第二天清晨,张琼华依旧保持着平静的神情,早早起床为公婆敬茶。她心知郭沫若对自己并无好感,然而她并未因此气馁,反而决心通过接下来的相处来改变丈夫对自己的看法和印象。然而,郭沫若并没有给她任何机会。仅仅五天后,他便离开了故乡,一走便是整整27年。
多年后的今天,郭沫若再一次从家书中看到张琼华的名字,他不由得感到一阵愧疚。多年流浪在外,未曾在父母身边尽过孝心,所有家务事也由张琼华一个人打理,他知道自己欠她很多。于是,他在家书中写道:“我的那部分由张琼华全权掌管。”对于张琼华来说,虽然得到了郭沫若的家产,但她依然过得非常节俭。生活中,她穿着朴素的青蓝布衣,饮食简单,除早晨的一顿荷包蛋外,其他两餐都是素菜素饭。
即便如此,张琼华始终心心念念着郭沫若,房间里挂着他的画像,保存着他小时候用过的书籍。几十年来,张琼华独自守候,心中无怨无悔,始终保持着乐观开朗的心态。当郭沫若带着妻儿回到故乡时,张琼华依旧不离不弃,尽心尽力地照顾他们,从未表现出丝毫不满。
发布于:天津市天宇优配-合法配资平台官网-配资平台最新消息一览表-股票配资平台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